今天在社教館看了崑劇「桃花扇」,這是由清朝孔尚任所寫劇本改編而成。作者以明末文人侯方域與秦淮名妓李香君的愛情故事為主軸,借男女離合之情,寫國家興亡之嘆。劇中充滿了大時代兒女命運不能自主的悲哀。
以前沒聽過崑曲,沒想到音樂非常動人,比京劇多了柔媚與纏綿,令人鼻酸。
另外劇中的文詞典雅,試摘幾句:
「尋遍,立東風漸午天。看紙破窗欞,紗裂簾幔。裹殘羅帕,戴過花鈿,舊笙簫無一件。紅鴛衾盡卷,翠菱花放扁,鎖寒煙,好花枝不照麗人眠。」
「春風上巳天,桃瓣輕如剪,正飛綿作雪,落紅成霰。」⋯⋯
「濺血點作桃花扇,比著枝頭分外鮮。攜上妝樓展,對遺跡宛然,為桃花結下了死生冤。」
「梨花似雪草如煙,春在秦淮兩岸邊,一帶妝樓臨水蓋,家家粉影照嬋娟。」
文言文真是優美,有白話文永遠無法到達的詩意境界。我一邊看著中文字幕,一邊看著下面的英文翻譯,想到如果一個外國人來看這齣戲,大概只能知道故事的梗概,卻無法體會劇中那種含蓄又充滿著隱喻的辭藻與情感。這讓我聯想到,雖然常聽西洋歌劇,但總覺得經過翻譯之後的歌詞不如曲調那樣的感人,到底是翻譯的問題,還是文化差異的問題呢?
原始劇本的結局是,男女主角幾經離合之後,兩人都進了道觀修行。但今天這齣改成了香君無意間走到了侯方域所住的道觀,她在門外唱了兩人的定情詩。侯方域聞聲出來,本想開門,沒想到香君在門外說了,她認為侯一定在為南明的興衰奮鬥,不可能會窩藏在深山之內的話。侯方域自慚形愧,終於沒有開門,兩人咫尺天涯,終生不得再見。香君是一個愛國份子,一再鼓勵侯方域為國盡忠,寧願捨棄兒女私情。這讓我想起另一部也是寫戰亂中愛情的小說:「傾城之戀」。
張愛玲筆下的女主角白流蘇和香君比起來,無疑是一個現實主義者。急著結婚的流蘇和范柳原在上海認識之後,又到香港見面,還是無法修成正果。在流蘇將返回上海時,日軍對香港展開攻擊,范柳原為了保護她留在香港,這時兩人才真心以對。
張愛玲針對男女主角的境遇寫道:「人是自私的人,城是寂寞的城。在那兵荒馬亂的時代,個人主義者是無處容身的,可是總有地方容得下一對平凡的夫妻。」
又說: 「香港的陷落成全了她。但是在這不可理喻的世界裏,誰知道什麼是因,什麼是果?誰知道呢?也許就因為要成全她,一個大都市傾覆了。成千上萬的人死去,成千上萬的人痛苦着,跟着是驚天動地的大改革……流蘇并不覺得她在歷史上的地位有什麼微妙之點。她只是笑吟吟的站起身來,將蚊香盤踢到桌子底下去。」
同樣是亂世裡的愛情故事,男女主角的心態卻如此不同,只能說時代改變了,畢竟南明覆亡和傾城之戀寫作的時間差了三百年之久。

如果是在現在呢?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Yuk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